睿蓝汽车打造换电新生态,引领绿色出行新方式
近年来,国家在双碳的目标下吹响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全面发展的集结号,也让新能源成为汽车产业的炙热之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能满足日趋复杂的用户需求?如何解决日益增长的补能需求?如何缓解用户的里程焦虑?
在睿蓝汽车看来,换电作为一种更高效、更集约、更经济的补能基础设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尤其是从2018年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与渗透率保持稳定增长,并于2021年呈现出激增态势。即便在疫情时期、芯片供应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新能源汽车仍旧逆势领跑,换电大有可为不言而喻。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换电新生态大有可为
作为换电轻出行普及者,睿蓝汽车顺应时势,加速发力全面布局,集合各方力量协同发力,以点、线、面的发展模式快速打造换电轻出行新生态。
具体来看,点就是依托产品力的提升,精准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线就是推动换电产业布局,搭建合理均匀的换电网络;面,就是为车主提供全方位的、高效便捷的换电服务,真正做到让用户用得起、开得爽、换得快。不难预见,以点、线、面的发展模式构建了睿蓝汽车换电新生态的基础,加快了其产业规模化和绿色出行的进程。
此外,睿蓝汽车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深度参与了国家和行业换电标准的制定,发布换电相关标准30余项,在“换电架构、换电站、换电车辆”等领域已斩获上千项技术专利,对换电模式的普及有很强的推动力。更值得一提的是,睿蓝汽车牵头联动整个吉利换电生态,将汽车和换电站从原本的“工具”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重构了用户绿色出行新体验。
标杆之作-睿蓝9
扛起换电新生态的向上征程
作为“换电轻出行普及者”,睿蓝汽车在今年1月24日正式成立,入局换电赛道。据了解,其11月销量达到了7355台,并将于近期发布全新换电车型——睿蓝9。
以集合了睿蓝汽车品牌之力与尖端技术打造的最新力作-可充可换大SUV引领者睿蓝9为例,其以新产品、新技术、新品质、新模式、新体验引领新能源架构造车新标准、数字座舱交互新体验、中级SUV驾乘新感受。
睿蓝9拥有4845mm/1890mm/1778mm的车身尺寸,搭配2825mm的超长轴距和6座、7座两种灵活空间布局,使其具备领先同级车型的空间表现,更有60英寸巨幕全景天窗,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敞亮的空间,给用户带来更舒适的驾乘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在GBRC水晶架构的赋能下,睿蓝9还拥有双补能模式,支持一分钟极速换电和30-40分钟直流快充,大大压缩了补能时间,有效地缓解了纯电车型用户的补能焦虑。
不难预见,未来手机和汽车将是人类的两个移动智能终端。为进一步提升用户的移动智能终端体验。睿蓝9搭载全纬数字感官座舱,将看到、说到、触到、控制到、预警到、掌握到整合起来,其配备的水晶虚拟助手犹如默契伙伴一般帮助用户完成安全出行,全力构建有生命力的交互座舱,让车辆真正的成为出行伙伴,为用户带来更智能的新体验。
睿蓝汽车换电生态内的换电站采用集装箱式结构、标准化工业制造、模块化快速拼装、全新的外观设计,是具备换电、充电、监控、消防、电池维护保养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功能智能换电综合补能站,具有高模块化、高安全性、高兼容性、高智能化的特性。
据内部员工介绍,换电站采取自动换电模式,站内无人值守,在换电过程中不需要下车操作,车辆自动定位,全流程自助无人无感化一体式智能换电。
通过对换电车辆运营、换电站运营、用户运营的协同,优化车、站功能,实现“人-车-站”之间的智能调度,提升用户服务体验,精细化提供换电服务。不论在用户换电前、中、后,本地还是异地,均可通过大数据平台的调度,融合车智能、站智能的终端能力来实现包括换电预约、提醒、全自动换电等在内的智慧补能。
换电风口虽盛,但换电新生态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随着国家大力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诸如睿蓝汽车的新能源车企各项积极动作可以预见,换电作为出行新方式在未来势必改变我们的生活,私家车、运营车等用户都能以更低成本享受更便捷安全的补能服务,而这天,并不会太远。
推荐阅读:旗龙
相关阅读
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35年首次携手人工智能,小冰用AI创造力致敬低碳未来

▪ 35年赛事首次携手人工智能,小冰用AI创造力致敬低碳未来 ▪ 线上决赛拥抱未来科技,以凝聚集体智慧的AI画作激励青年学子持续创新 11月25日,20
传统国画渐成最火谢师礼,贤丰“大桃”承载纯正师生情

最近,画家贤丰有点忙,找他约稿求画的人骤增,大多是冲他《桃李满天下》系列作品来的。2020年教师节到来之际,带一卷画轴拜访恩师,将典雅脱俗、寓意纯正的传统国画当
小丫丫(旭程)教育:第二批免费“培优”生已入学

9月,又是一年开学季,一周之后,小丫丫(旭程)教育官微上公布了南雄市幸福里校区刘智晧等11位同学为机构第二批“培优”学生,将免费享受一年的课程全面提升以及对
中国城市文化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城市文化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城市文化网的(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