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暨
第三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022年11月14日,由民革中央、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民革中央画院、民革中央企业家联谊会、中山博爱基金会承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暨第三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讲话并宣布展览开幕,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主持开幕式。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分别致辞。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讲话并宣布展览开幕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原常务副主席齐续春,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民革中央副主席何报翔、张伯军,农工党中央副主席曲凤宏,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吕彩霞,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映川,民革中央原副主席朱培康、傅惠民,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莉,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戈大立,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潘义奎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主持开幕式
郑建邦讲话指出,2018年民革中央同中国美协一道创立了“香凝如故”美术展览品牌。四年来,这个美术展览品牌克服了疫情影响等各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持续发展壮大走到今天,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其中,第二届展览中的9件美术作品和本次展览中的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今年中国美术馆又共同参与联合主办,充分说明“香凝如故”美术展览得到了美术界的高度认可和肯定,“香凝如故”品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正成为民主党派服务国家文化建设的新亮点、新平台,为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
郑建邦强调,“香凝如故”美术展览品牌的创建初衷是为缅怀何香凝先生,她是民革的主要创始者和卓越领导者,是新中国美术事业的重要奠基者,她将美术创作同国家兴亡和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实践着艺术救国的主张。三届“香凝如故”展览都展出了何香凝先生等同时期革命前贤的真迹或历史资料,就是为启迪后人,将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郑建邦提到,刚刚闭幕不久的二十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意义,擘画了新时代文艺的宏伟蓝图,指引着新时代文艺的发展方向。他希望广大民革书画工作者要以何香凝先生为榜样,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行,守正创新,笃行致远,倾心创作精品,倾情服务人民,努力奏响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舞士气,凝聚力量。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在开幕式上致辞
马锋辉在致辞时提到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着眼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努力开拓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新天地,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美术事业的新境界,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幕式上致辞
吴为山在致辞时提到此次美展作品无论是在表现民族团结、表现经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抗疫”等主题的作品都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们在一线,用心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新的艺术方式来表现伟大的新时代。
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文化与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映川的见证下,民革中央副主席何报翔接受中国美术馆颁发的捐赠证书
在开幕式上,民革中央还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美术作品。何报翔代表民革中央接受中国美术馆颁发的捐赠证书。
开幕式现场
各民主党派中央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画院等单位负责同志以及新闻媒体记者共60余人参加开幕式。
展览时间为11月13日至24日(周一闭馆),在中国美术馆一层2、4、6、7号展厅展出。
(照片由团结报提供)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等领导同志参观展览
推荐阅读:旗龙网
相关阅读
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35年首次携手人工智能,小冰用AI创造力致敬低碳未来

▪ 35年赛事首次携手人工智能,小冰用AI创造力致敬低碳未来 ▪ 线上决赛拥抱未来科技,以凝聚集体智慧的AI画作激励青年学子持续创新 11月25日,20
传统国画渐成最火谢师礼,贤丰“大桃”承载纯正师生情

最近,画家贤丰有点忙,找他约稿求画的人骤增,大多是冲他《桃李满天下》系列作品来的。2020年教师节到来之际,带一卷画轴拜访恩师,将典雅脱俗、寓意纯正的传统国画当
小丫丫(旭程)教育:第二批免费“培优”生已入学

9月,又是一年开学季,一周之后,小丫丫(旭程)教育官微上公布了南雄市幸福里校区刘智晧等11位同学为机构第二批“培优”学生,将免费享受一年的课程全面提升以及对
中国城市文化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城市文化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城市文化网的(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