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教育张益铭:好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
2021年,“双减”等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出台终于使得狂飙突进的教育行业开始降温,素质教育的理念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此次教育行业被按下暂停键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好的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多年来,在升学机制的影响下,分数成为权重最高的评价要素。在强调公平的选拔机制中,分数的重要性的确不可忽视,没有分数通关,孩子几乎寸步难行,但如果仅以分数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那么孩子注定无法走得更远,也将教育理解得过于狭隘。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中曾提出,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出幸福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的人。
胜者教育创办者张益铭已经在教育行业深耕多年,看到过很多被称为学霸的孩子在走上社会后误入歧途,也听到过很多父母因为无法和孩子正确沟通而激化家庭矛盾。对于教育,张益铭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功利性教育体现了短期主义的人生态度,但是孩子终究会有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那一天,分数无法替孩子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所以好的教育应该担负起为孩子的一生奠定根基的作用,在充分挖掘孩子的自主性基础上,给予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并决定人生的方向,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拥有独立面对社会的勇气和能力。
正是因为张益铭对教育的理解有所不同,因而在他看来,教育者的姿态也应该发生改变。“教育方式决定了最终的教育结果,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会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产生决定性打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灌输,也不是一时一刻的改变,而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教育者应该放弃传统的教育思维和说教姿态,最理想的教育者应该是和孩子并肩一起去探索世界的朋友、伙伴。”
在这个理念的推动下,张益铭及其创办的胜者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坚定执行者。张益铭提出的“胜者少年163模型”关注每个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具体来说,即“1个独有的天赋+6大特质+3个思维模型”。“1”代表每个孩子独有的天赋;“6”是指必备的特质,即身体意志、学识与眼界、自我驱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智慧、感恩的心和社会责任感;“3”意味着3种思维模型,即艺术思维、建筑思维,辩证思维。张益铭认为,这些素质是每个孩子将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成年人时应该具备的品格,而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无法让孩子产生共鸣,只有教育者以陪伴者的姿态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孩子共同经历和体验,鼓励孩子自主探索,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胜者教育以营地活动的形式创新内容,通过设置不同主题的营地活动去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感恩的新等人生必备素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户外活动,也不是机械化的课外辅导,而是通过在参加营地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拥有沉浸式体验,进行体验式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和助教老师成为孩子前行路上的鼓励者和陪伴者,在孩子迷茫时指点迷津,在孩子泄气时鼓劲打气,但绝不以非此即彼的标准扼杀孩子的思考力和发言权,而是鼓励孩子充分发挥能动性,勇敢表达自己,挖掘事件内核,在探索中体验和发现真理。
很多孩子们在亲身经历了营地活动后,都收获了一份独特的成长体验。在《沙战》营地活动中,胜者教育课程组将营地活动安排在了库布齐沙漠,营员要接受四天三夜45公里的徒步活动,在沙漠中不言放弃、挑战自我的经历让孩子们获益匪浅,其中一位营员在结营大会上表示,“这次徒步多亏了助教老师和领队的陪伴,也有队员之间的协作和鼓励,更让我明白了不管走多远,有多长,只要坚持就可以到达,我想以后每次遇到困难都会想起这段奇妙的经历。”正是这次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孩子获得了之后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收获了超越书本的知识和体验,也只有在各种实践中,孩子才会锻炼出行走一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在张益铭看来,好的教育不仅是让孩子看到更辽阔的风景,而且是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世界的奇妙。给教育更大的空间,陪伴孩子一起探索世界,或许会让孩子今后的人生走得更加稳健。
推荐阅读:旗龙
相关阅读
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35年首次携手人工智能,小冰用AI创造力致敬低碳未来

▪ 35年赛事首次携手人工智能,小冰用AI创造力致敬低碳未来 ▪ 线上决赛拥抱未来科技,以凝聚集体智慧的AI画作激励青年学子持续创新 11月25日,20
传统国画渐成最火谢师礼,贤丰“大桃”承载纯正师生情

最近,画家贤丰有点忙,找他约稿求画的人骤增,大多是冲他《桃李满天下》系列作品来的。2020年教师节到来之际,带一卷画轴拜访恩师,将典雅脱俗、寓意纯正的传统国画当
小丫丫(旭程)教育:第二批免费“培优”生已入学

9月,又是一年开学季,一周之后,小丫丫(旭程)教育官微上公布了南雄市幸福里校区刘智晧等11位同学为机构第二批“培优”学生,将免费享受一年的课程全面提升以及对
中国城市文化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城市文化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城市文化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城市文化网的(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